发布时间:2025-04-18 09:18 浏览量:
《家具设计》是一门融合艺术、工艺与文化的综合性课程,它通过结构创新、材料运用与功能设计传递人文理念,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同时以美学与实用性提升用户体验。为引导学生将传统工艺、现代科技与多学科知识深度融合,探索中国传统榫卯结构的当代价值与创新表达,艺术学院向娟老师于2025年4月17日下午,精心准备并呈现了一堂极具启发性的《家具设计》示范课。
本次课程不仅吸引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踊跃参与,更邀请到副校长胡新文、教学质量管理处副处长聂志成、校级督导亲临指导,同时汇集了环境设计系全体教师共同观摩。课程以“榫卯结构的传承与创新”为主线,通过理论讲授、实践互动与案例解析,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与融合,为师生们带来一场学术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思想盛宴。
课程开始之前,向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在学习通平台上发布的三项任务:调研报告、仿真实验与方案设计与模型制作。这些任务要求学生们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论文资料、完成明清家具榫卯结构制作以及创新设计榫卯结构家具,从而全面了解榫卯结构的分类、特点与应用。这些充分的准备为公开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程第一部分,向老师首先通过一段视频引导学生们进入榫卯结构的世界。视频中,鲁班锁的巧妙构造与精湛工艺引发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与热烈讨论。向老师借此机会,强调了鲁班锁作为榫卯结构经典代表的重要地位,并引出本次课程的第一部分——榫卯结构的分类。
向老师针对学生汇报的结果,进一步总结了榫卯结构的三大分类:面与面、边与边或面与边的交接构合;点的连结构造;三构建组合构造。在分类讲解的基础上,向老师进一步分析了在家具制作中常用的榫卯结构实例。如圈椅中的锲钉榫、案类玄关柜类家具中的插肩榫、案类结体家具边几类中的夹头榫等。这些实例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榫卯结构分类的理解,更为他们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参考。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向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了“匠木”游戏与榫卯家具拼装游戏。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亲身体验了榫卯结构的精妙之处。游戏结束后,向老师引导学生们用关键词总结榫卯结构的特点,最终得出了“精工技巧、稳定坚实、和合而生、朴厚自然”的十六字精髓。针对学生们提出的“榫卯结构为何如此牢固”的问题,向老师通过引用北京工业大学国家级力学实验室的“榫卯比例的破坏性实验”结果进行了科学解释。实验表明,榫卯结构的坚固性主要得益于宽窄精度、厚薄比例与材料性能的完美结合。这一解释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榫卯结构特点的理解,更为他们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课程的最后部分,向老师强调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家具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引出了榫卯结构的传承与创新这一核心议题。她通过播放邵帆家具作品的视频,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在现代家具设计中传承与创新榫卯结构。邵帆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新手法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学生们的广泛赞誉与深入思考。
结合邵帆的作品与自身教学经验,向老师详细剖析了五种创新手法:直接引用、肌理重塑、重新概括、空间连结、形态位移。在剖析创新手法的基础上,向老师进一步介绍了AI平台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她鼓励学生们利用AI平台进行优化设计与模块化创新设计,探索榫卯结构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更多可能性。
公开课接近尾声时,向老师邀请了几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二次创作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们对榫卯结构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程度,更体现了他们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向老师对每组作品进行了详细点评与指导。
春雨润物,匠心薪火传新章。向娟老师的《家具设计》示范课,以榫卯结构为纽带,贯通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不仅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深入理解中华匠艺的文化通途,更以“精工技巧”与“和合而生”的设计哲学,为青年教师树立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典范。课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恰如一场无声的春雨,浸润着学子心田,唤醒设计灵思,更激励教育工作者以匠心守正、以创新破局。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教育之匠心,共筑湖南信息学院“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育才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