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21 15:37 浏览量:
各处室部委(中心)、二级学院:
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通知》(教高函〔2025〕7号),为全面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动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学校拟定于2025年5-7月组织举办湖南信息学院大学生创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大赛目的与任务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项目式”教学改革,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激励广大青年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着力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三、组织机构
学校本届大赛由创新创业学院主办,学工处、教务处、校团委、科研处、人事处、宣传统战部、纪检监察室等部门及各二级学院协办。
四、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在校生以在读学籍报名(以通知下发之日为准),毕业生以最高学历报名。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年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今年大赛。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五)各二级学院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推荐参加校赛项目由二级学院汇总后盖章报创新创业学院。
五、参赛赛道、组别及要求
大赛分为高教主赛道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具体安排如下:
(一)高教主赛道
根据所处创业阶段,本科生组内设创意组、创业组, 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设置参赛项目类型。
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1)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不断拓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时代内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厚植家国情怀、扎根中国大地,用创新实践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将个人奋斗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符合大赛参赛要求的,可自主选择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参赛项目要求
1.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2.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学生(仅限学历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参赛组别和对象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六、参赛项目数及要求
(一)高教主赛道。全校参赛项目数不少于2209个,其中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不少于423个,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不少于414个、国际商学院不少于391个、艺术学院不少于453个、管理学院不少于528个。鼓励多报并合理安排创意组、创业组项目的比例,各二级学院项目数的计算以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为计算基数且以全国大赛报名系统成功报名数为准。入围校赛项目数为各二级学院参赛项目总数的2%。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校参赛项目数不少于945个,其中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不少于181个,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不少于177个,国际商学院不少于167个,艺术学院不少于194个,管理学院不少于226个。各二级学院项目数计算以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为计算基数且以全国大赛报名系统成功报名数为准。入围校赛项目数为各二级学院参赛项目总数的2%。
七、参赛团队及要求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院系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参赛人员(不含师生共创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之后出生)。
八、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5-6月)。所有参加本次大赛的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https://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大赛专题网页任一方式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5年5月9日,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年6月9日。各二级学院应加强报名工作指导,根据项目特点和优势选择合适的赛道,并确保各组别保持合理比例。
(二)院级竞赛(6月10日)。由各二级学院自行组织院级竞赛活动,自主决定比赛环节和评选方式,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院级竞赛须在2025年6月10日前完成,并推荐优秀团队参加校赛。
(三)校级竞赛(6月中下旬)。全校竞赛计划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为网络评审,重点评审项目计划书,决定是否获得第二轮评审资格;第二轮为校赛现场路演评审,重点评审项目PPT(含1-2分钟微视频)展示,项目路演展示及答辩评委提问,根据第二轮路演评审成绩结合校外专家评审成绩评出校赛等次并遴选出入围省赛的项目。
(四)全省复赛、国赛选拔赛(7-8月)。依据湖南省教育厅相关通知执行。
九、奖项设置
高教主赛道共设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0个、优胜奖若干、优秀组织奖1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共设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优胜奖若干,优秀组织奖1个,主赛道和青红赛道任一组别中的校级一等奖有未获得省级奖项的项目,撤为校级二等奖。一等奖名额归到另一组别中获得省级奖项的项目中。获省奖以上的项目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
十、评审规则
依据“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https://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大赛专题网页发布的评审规则。请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查看具体内容。
十一、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全校师生员工要把本届大赛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今年创新创业就业工作重要途径,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要求,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完整科学的初赛实施方案,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宣传,激励更多学生投身“双创”。学校组委会切实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服务及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参赛项目数、获奖项目数有新突破。本次大赛各二级学院整体表现将纳入年终考核。
(二)提高项目质量。各二级学院要层层动员和精心组织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和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赛。鼓励和引导所有专业教师(含学业导师)、辅导员、实验技术人员、学科专业带头人、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优秀创业校友等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或开展师生共创。鼓励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导师共同指导项目,参赛团队(含指导教师)要积极参加组委会组织的创新创业指导专家或行业企业精英的指导与训练,大力提升参赛项目质量。鼓励支持全校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原则上专业教师以高校主赛道为主,辅导员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为主。杜绝挂名指导,参与指导的教师须全程参与指导。每个参赛项目参与指导的校内教师原则上不得超过2人(聘请企业创新创业导师、创业校友或创新创业专家参与项目指导的除外),明确项目第一指导教师为项目指导责任教师,为项目参赛提供全心、全方位、全程的指导,特别在项目选择、团队组建、商业计划书撰写、PPT制作、微视频制作及路演训练等方面具体指导,严禁抄袭项目,确保项目内容真实全面、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提高项目参赛质量与成效。
(三)强化支持保障。各二级学院竞赛组织情况,竞赛项目数量与参与人数,获奖级别与获奖数量等将纳入各院系及教师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并作为校内绩效分配、教师考核奖励、职称职务评聘以及各级各类人才项目、教学科研项目遴选和立项等各项工作中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将学生获奖经历作为相关课程学分认定、奖助学金评定、评选表彰优秀毕业生重要依据。
(四)强化协调联系。确定专人联系。各二级学院要安排专人负责大赛的上下衔接与信息报送等工作,指定1名主管本赛事的领导和1名工作人员负责与大赛组委会的联系。按规定提交以下材料:
1.院赛组织材料。二级学院在6月10日前,报院级竞赛的组织情况评分表及支撑证明材料至大赛秘书处,作为优秀组织奖评选依据。
2.优秀项目材料。二级学院在6月10日前将本院入围校赛项目的材料电子版交至大赛秘书处,材料包括:《项目计划书》、5分钟项目展示PPT(含0.5-2分钟微视频),《湖南信息学院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入围校级决赛项目汇总表》(含盖章纸质版)。“创业组”还需提交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营业执照(含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电子版等相关证明材料。
3.以上材料打包发送至指定邮箱,邮件主题注明“学院名称+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组织材料”。
十二、联系方式
(一)校赛工作交流QQ群为197407325,各二级学院指定1名主管领导、1名工作人员,加入该群。校赛参赛团队群为698445934,参赛团队负责人、指导老师加入该群。
(二)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联系人:
创新创业学院 成培熠
电子邮箱: 609992841@qq.com
湖南信息学院
2025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