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9 20:07 浏览量:
8月28日上午,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围绕提升教学质量与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相继组织开展了教师磨课与暑期产学研实践心得分享两项核心教研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内部锤炼与外部拓展相结合的方式,激发教学创新活力,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深刻启示。
一、精雕细琢,以磨课锤炼“金课堂”
本次磨课活动聚焦两位青年教师廖海霞、吴诗璇的主科课程。系部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骨干教师组成听课评课小组,进行了全程观摩与深度研讨。
整个过程超越了简单的“听课-点评”模式,构成了一个深度反思与协同创新的闭环。廖海霞老师以其《专业主科(声乐)》课程为例,重点展示了如何引导学生从声乐表演四要素设计到艺术表现进行全方位沉浸和创造。另一位教师吴诗璇《专业主科(二胡)五》课程磨课,则围绕“二胡技巧实践与理论的融合”这一核心议题展开。评课教师一致认为,高阶技能课程更需避免沦为纯技术训练,应巧妙地将音乐史论、作品分析、美学感知融入个别课教学,使技术练习拥有深厚的文化支撑和明确的艺术目标。通过反复“打磨”,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为清晰,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实现了从“教技术”到“育艺术”的升华。
磨课活动不仅显著提升了两位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性与课堂驾驭能力,其引发的关于艺术教育本质、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的思辨,更激起了全系教师的广泛共鸣,营造了教学相长、互学互鉴的浓厚氛围。
二、知行合一,以产学研赋能“新教学”
随后的暑期产学研实践心得分享会上,系主任杨圣长以及喻坤 、陈旭妍、赵阳、甘梦迪等五位教师代表赴不同领域实践的教师带来了前沿、多元且富有启发性的汇报。他们的足迹遍及专业艺术院团、文化传媒机构、美育实践基地以及数字音乐制作公司。
他们的分享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从“实践”到“反哺”的清晰路径。一位参与合唱乐团的教师,带来了院团当前对经典作品的新诠释视角及运营管理模式,为排练课程提供了鲜活案例;一位深入新媒体音乐制作机构的教师,分享了当下业界对声音设计、跨界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强调了学生掌握现代技术、拓宽艺术视野的重要性;系主任杨圣长投身美育实践基地,则深刻体会到艺术服务社会、提升公众审美所带来的巨大价值感,并思考如何将这份社会责任感融入育人全过程。
本次系列教研活动,是对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内涵与外延的一次成功探索。“磨课”向内深耕,锤炼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产学研”向外拓展,打通了人才培养与行业社会的连接通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培养不仅技艺精湛,更具备创新思维、文化素养、市场适应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卓越艺术人才。音乐表演系将继续深化此类教研活动,持续推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为艺术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字:李貌
一审:程春芳
二审:陈凯
三审:黄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