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7 08:39 浏览量:
马蹄踏歌起,肩舞见山河。“肩部组合”极具训练性,是学习蒙古族舞蹈的必修内容,学生将准确掌握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基本风格与动作要领,理解动作背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性、民俗风情与精神面貌。
2025年4月24日上午,艺术学院贺素云老师以蒙古族肩部舞蹈为切口,用一堂“会呼吸”的课堂,让00后学子在挥汗如雨中触摸草原文化的脉搏。本次课程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处副处长聂志成、校级督导组唐勇强、陈向阳教授莅临现场,对课堂教学进行专业指导,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勇奇也亲临指导,舞蹈表演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了此次教学观摩。
一、课堂现场:草原风情“活”起来
上午8时,舞蹈教室秒变“草原剧场”。教师贺素云以一段即兴肩部组合点燃全场——硬肩如骏马扬鬃,柔肩似云絮飘荡,笑肩一抖满堂欢笑。课堂采用“闯关式”教学:
第一关:找“魂”——通过播放牧民套马、挤奶的纪录片片段,学生直观感受“肩部动作源于生活劳作”的奥秘;第二关:拆“招”——教师用慢动作讲解肩部发力瞬间,配合“1、2、3!肩胛骨顶住”的口诀,让僵硬肩头逐渐“化冻”;第三关:造“景”——学生分组用肩部动作演绎“草原晨曦”“赛马狂欢”等主题。
二、教育观察:让传统“火”在当下
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当看到学生为0.1秒的肩部延时反复打磨时,听课教师们不约而同想起课堂开篇播放的纪录片——乌兰牧骑老艺人在零下30℃的牧场,呵着白气排练的场景。
这堂课最动人的,不是教师行云流水的示范,也不是学生整齐划一的动作,而是当教师突然即兴加入一段呼麦旋律时,所有学生竟默契地用肩部动作“应和”——那一刻,当年轻的心与古老的魂共振,传统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