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科研

科研工作

大学外语教学部举办“探索大学英语教学创新路径”学术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06-04浏览量: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国际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新路径,6月3日13:00,大学外语教学部在励智楼202室举办了专题学习分享活动。教学部副主任张丹副教授以“面向东盟的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创新与西大实践”为主题,为全体教师带来了一场内容前沿、富有启发的学术报告。

聚焦东盟特色  深耕校本课程创新

张教授首先系统分享了“面向东盟的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创新”的理念与广西大学(“西大实践”)的实践经验。广西大学在外语教学内容中系统性融入“东盟元素”,通过补充东盟国家历史、文化、经济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区域人文社会发展,培养出了“懂外语、知东盟”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这一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更旨在为深化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精准输送高素质人才,凸显了教学改革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必要性。通过“西大实践”的分享,张主任特别强调,唯有立足区域特色和需求,才能有效服务国家战略。

融合课程思政  推介教研新成果

活动重点介绍了即将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论文集》。张教授指出,该论文集涵盖“中外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技术赋能外语课程思政”等专题,为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她分析了当前中国特色话语传播面临的挑战,如形式单一、教材融合不足等,提出通过教材、课程与实践活动推动话语体系与区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会使思政的价值引领更具亲和力与实效性。

借力AI技术  赋能教学模式优化

着眼教育数字化趋势,张教授分享了利用大语言模型(如DeepSeek、文心一言等)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前沿探索。她结合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介绍了如何通过智能写作助手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利用对话机器人开展情景化语言训练等应用场景。她呼吁教师积极拥抱AI工具,同时强调教师在技术应用中需扮演好“引导者”、“监督者”和“评估者”的关键角色,实现技术赋能而非替代,以技术之力破解个性化教学等难题。

教学部主任雷黎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本次分享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她特别强调,“面向东盟的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创新与西大实践”的经验深刻启发我们: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与区域特色和需求紧密结合,才能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竞争,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竞争力。她号召全体教师以此为契机,深化校本课程创新,将区域特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智能技术赋能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文/李瑾 图/周雨馨 一审/巫丹 二审/姜玲玲 三审/周曼曼)

11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