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龙晋老师在第六学术报告厅,展开了一堂主题为“实践之辩,中国绿色答卷的破译密码在哪?”的公开汇报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维度案例剖析与调研成果共享,引发师生对绿色发展的深度思考。
课堂以湘江流域治污实践为切入口,构建起中国绿色发展的宏观叙事框架。从传统工业污染治理到生态系统修复,详实的数据与对比图片直观呈现出区域环境的蜕变历程。在此基础上,课程提炼出“转型、节能、减排、完善”四个密码解读中国绿色答卷,将抽象的政策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分析的实践路径。为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课堂融合小组协作汇报、互动问答、案例研讨等多元教学形式。在小组汇报环节,学生围绕不同地域生态治理案例展开分析,从株洲冶炼厂、湘潭钢铁厂的转型到三湘四水的新动能,从湘潭锰矿建成国家级矿山公园到湘江流域江豚回归,在传统企业转型与生态环境修复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在生态环境改善成果展示部分,课程以“天、地、水”为脉络,编织出立体的生态叙事图谱。通过“大气十条”政策实施前后空气质量数据对比,配合雾霾治理纪录片片段,学生直观感受到从“十面霾伏”到“蓝天白云”的治理成效;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续治沙的故事,以人物影像与沙漠绿洲今昔对比图,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回升的追踪报道,则将水环境治理的微观成果具象化。这些跨越时空与地域的鲜活案例,不仅让学生见证了生态治理的中国速度,更激发其对生态保护责任的深刻自省。
此次公开课邀请校领导李定珍副校长及校督导团队现场听课,学院部分教师与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全体成员共同参与。课后,专家团队高度评价课程的教学设计,认为其将政策解读与实践案例深度融合,实现了理论高度与教学温度的有机统一。学生在课堂中的高频互动与深度思辨,印证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显著成效。在互动问答环节,学生提出“如何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青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角色”等高质量问题,展现出对绿色发展议题的深入思考。
本次课是我校青年教师优秀汇报课的收官之课,感谢学校搭建了青年教师教学展示平台。这堂汇报课不仅是教学能力的集中展示,更构建起生态育人的创新范式。通过将宏大的国家战略拆解为具象的实践样本,引导学生在案例研习中探寻绿色发展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更厚植了生态责任意识。随着此类教学实践的持续推进,有望为培育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效路径,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文/图 姚辉 一审 沈琪美 二审 夏天鹰 三审 刘洪波)